期货配资比例 汪琦:难忘徒步进藏_西藏_部队_皮包
1951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期货配资比例,担负起了进军西藏的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这时我刚刚经过机要业务的培训,即进入十八军机要科,承担起对中央台的密码通讯任务。
进藏路上。
我们跟随军直机关从四川省的新津县出发,因为没有公路,所以两千多公里的路程全靠徒步行军。途中全军对上、对下的联络只有通过无线电台、密码通讯来沟通。白天我们机要人员与大部队一起行军,傍晚到达宿营地,便迅速架起帐篷开始工作。中央台的加、特急电报多,要随时译出,即刻传递,常需熬夜。往往干到天亮,我们拆除帐篷,收拾好公文皮包,跟随部队又踏上了第二天的征程。
高原进军道路不通,供给困难,我们携带的代食粉、干粮随着行军路程的延伸而逐渐减少,最后每人每天只能食用三两代食粉。我们机要员大多数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尽管生活艰苦,大家都充满乐观情绪,一路上互相关照,共同克服困难。我们几位女同志,更是战胜了生理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顽强地与男同志同步前进。
展开剩余77%汪琦(左二)和西藏战友。
从甘孜到拉萨途经四五千米以上的大雪山就有雀儿山、加皮拉山、达马拉山、冷拉山等16座;跨越 120米以上宽的河流有雅砻江、金沙江、怒江等4条。
高山大河、寒冷缺氧、风雪阴雨的恶劣气候阻挡不了部队前进的步伐。我们机要人员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处处小心守护着身背的机要文件。睡觉时,把文件皮包枕在头下,淌水过河时,把皮包顶在头上或抱在胸前;遇上狂风大雨,将皮包塞进衣服里,全力保护党的机密的绝对安全。
作者和大儿子摄于西藏军区门口。
在翻越雀儿山时,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雀儿山在西藏昌都的东侧,海拔五千多米,道路崎岖难行,是沿途有名的险山,可部队必须从山上通过。
翻山之前,我把文件皮包紧紧扎在腰间皮带内。当来到山脚下时,发现一条小溪挡住去路。前面的部队新架的独木桥上已结了一层薄冰。过桥时,我小心翼翼地挪步,但到桥中间,脚底打滑,身子一歪还是跌入水中,幸亏后面的同志将我扶起。上岸后,即开始登山。
前面的同志传话:“后面的同志要加速前进,山上不能停留。”我穿着湿裤子加快了步伐。愈向上攀登,积雪越深,厚处没膝。前面人踩过的崎岖雪道很快结成冰,滑溜溜无法行走,只好踩在雪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前行。好不容易到达山顶,云雾弥漫,狂风夹着飞雪一起向我们打来。我顿时胸闷气喘,呼吸特别困难,两腿僵硬得不听使唤,并发出喀喀喀的响声,原来湿裤子已结了冰。刺骨的凉气直逼全身,上下牙直打架,腿和脚已失去知觉,像木棒似的机械挪动。行走的步子越来越慢,已远远地落在队伍的后面,心中十分焦急,于是,拼出全身力气向前追赶。
作者汪琦的结婚照。
翻过山头,下山时,科里的两位男同志来接我,找一背风的地方让我换下冰裤,一位男同志将自已的皮大衣让我穿上,两条腿才慢慢恢复了知觉。我急忙检查身背的皮包,因进水已结成冰块,机要文件有油布包裹而未受影响,这才松了一口气。我们
顾不上休息继续追赶队伍。
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军直机关于1951年10月26日抵达拉萨。我们机要人员发扬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的机要通讯任务。
当张国华司令员、谭冠三政委率领全军指战员,通过我们手中的密码电报向党中央、毛主席和西南军区首长报告进藏部队实现了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时,我们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作者汪琦。
半个世纪过去了,西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全区通了公路,还有军用、民航飞机直达拉萨等地。现在青藏铁路,已通车到拉萨,极大的方便了西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往。虽然我们当年步行入藏经受了艰辛,但亲身经历的那段历史,为我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艰苦奋斗的基础。
汪琦简历:
1930年10月生,河南开封市人,1948年毕业于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49年2月参军入伍,1951年随第二野战军第 18军进军西藏。1960年第二次入藏工作,先后在藏工作十余年。主要在军队、地方的机要部门工作。
回内地后,曾在四川省邮电部门、江苏省档案部门、镇江高校工作,现为江苏大学离休干部。
离休后,定居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一干休所。晚年参加干休所的书法、诗词学习和老战士艺术团的活动。书法作品曾被江苏省军区政治部收藏;诗词多次登载在干休所诗词协会的诗刊《北崮吟》上。
书写的回忆录期货配资比例,被北京出版的书籍《人生难忘一瞬间》评为一等奖; 江苏省级机关出版的杂志 《当代老同志》评为二等奖。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