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配资咨询 上影节来电 闲置影院如何盘活?贾樟柯等探讨发行趋势,广州分享影城案例
80年代初,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在30元左右,一年是360元,刨去家庭必需的生活费和其他支出,剩下的钱不够买一辆自行车,只有经过多年积累才能买得起。当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180元左右。以工龄十几年的国企员工工资45元计算炒股配资咨询,4个月的工资才能买一辆永久自行车。现在4个月的工资(按照每月5000元计算)大约20000元,能买一辆昌河面包汽车。
她叫路生梅,24岁,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来到这“最艰苦的地方”,正是在这偏远荒凉之地,她爱上了一个陕北汉子……
面对当下电影市场档期扎堆、内容供给不足等现象,如何实现多元化优质影片的常态化供给?
6月17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发行新生态”论坛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办,导演贾樟柯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广州青宫电影城策划总监祁海,Heylight国际电影发行公司合伙人聂博睿分别作主旨演讲,通过对国内外发行现状和趋势的分析,探讨“分线、分众、分区”等差异化发行机制的特点和优势,共同展望精细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电影发行新生态。
谈问题:影院上座率低,人均进影院时间少于看短视频时间
中国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在致辞中指出,差异化发行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影片从哪里来”。所有更细化的发行举措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片源。2023年全国拍摄了900多部影片,900多部影片如果全部进入市场,仍然不及去年日本1230多部的放映影片量。影院的闲置率比较高,特别是多厅的影院处于不饱和状态。一方面是日常的上座率不够,一方面是从时段上看,上午、下午的上座率很低。“我们建了8万多块的银幕,在数量上有非常扎实的产业基础,但是随着电影整个市场的建设亟需细化,亟需让这8万块银幕要提高它的产出。”
“放映场次不断地增长,但是这些场次是空转的,这对电影院经营来讲是浪费的,是比较大的经营压力。”支菲娜指出,当前电影市场仍处于粗放式激烈竞争的状态,同时,电影的闲暇竞争力不足,每天人们在短视频上停留的时间是151分钟,长视频停留是113分钟,每天每个人进影院的时间不到0.3分钟。
谈差异放映:分区域、多轮次放映,激励发行人员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广州青宫电影城策划总监祁海分享了广州青宫影城十几年间针对冷门影片差异化发行的案例。祁海在青宫电影城创建了“国产小片高产出试验田”,他表示,确定电影发行的重点区域,既要看影片内容,还要看银幕外的故事。如广东潮汕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在全国票房4700万元,其中4000万元来自广东潮汕人比较多的六个城市,这是立足于影片内容选择发行区域;而《中国乒乓》在青宫电影城收获11.6万元票房,远远高于广州甚至全国其他影院,是利用了银幕外的故事,如向学校宣传主演邓超中学时代的故事,向河南籍观众宣传影片中五虎将之一是河南人,建立和观众的联结点。
祁海建议小片可以尝试多轮次发行,“许多影片的密钥有效期一个月,其实许多国产小片的生命力不止那么短。”如不少儿童片可以在除了儿童节以外的五一假期、母亲节、父亲节等时间点重点去推,横跨多个家长和小孩都有时间的节日。
同时,祁海呼吁,要建立一个有关发行放映人员的激励机制。“电影营销人员只要愿意干,就会想出好办法。我们搞差异化发行,要有长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发行放映人员的积极性。”
哪些影片应该做差异化发行?支菲娜指出,主流商业影片不需要做分线发行,中腰部影片可以做混线发行,然后逐步扩映,小成本影片则可以在小范围内压缩成本,在一至两家,或者十家影院进行长线放映。
谈片源:拍摄更适合市场的作品,扩大影片进口
面对“影片从哪里来”的问题,贾樟柯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解决:在创作端,国产电影要制作拍摄更多类型、更适合市场的作品;在发行端,亟需扩大国际影片的进口。“如果中国的八万多块银幕能够一年接纳一千多部影片上映,其中有二分之一作品是国际影片,那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就显现了。这将影响到整个电影产业体系的建设,全球的电影人才、优秀作品也都会随之向中国市场靠拢。如果国际影片放映占有量越来越少,最后大家都不看了,那我们也会逐渐丧失在全球电影市场版图中的地位。我认为应该用开放的胸怀,打造一个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形象,从而树立我们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引领地位。”
同时,贾樟柯认为“影展影片”也应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他指出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北京电影节等都是国际性的影展,北京、上海每年都有三四百部的影片放映,这些影片已经能够进入到片商、发行公司和影院观众的视野,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激活它的市场交易。这些影片在电影节放映一般三四场,面向一千多个观众,这对影片、影展都是浪费。“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来补充中国电影市场的节目,让更细化的发行具有必要的影片的条件。”
谈观众:小众影片的观众也值得重视
在圆桌对谈环节,大象伙伴影业创始人吴飞跃用“拔河”作为比喻,他认为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像是在“拔河”,制作、宣传、发行、放映在一块儿跟观众拔。“如果今天是商业大片,我们对面拉的是千军万马,那我们肯定会尽力把他们都拉过来。但有时候它是一部纪录片、一部艺术片,可能对面是几千个人、几十万个人,我们要不要呢?如果你认为今天这个人群太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爱搭不理,那明天你可能就高攀不起。中国电影就永远流失了这部分观众。现在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紧迫了,我们要改变粗放经营的思想,全产业链各环节合力做好这些分众化的、精细化的运营,把观众争取过来,把他们服务好、运营好。这是我们共同的明天。”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炒股配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