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 罗斯福新政,或许还有更好方案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回应称,中国经济已表现出强大的韧性,潜力大、活力足,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有能力化解、抵御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同时,历史已经表明,一个国家对中国加征关税并没有解决这个国家自身所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相反,它推高了这个国家从中国以及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价格。因为最终关税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来支付,它必然导致了消费者支付价格的上升,用户成本在提高,物价上涨导致了通货膨胀。
王受文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表现出非常强的韧性,潜力大、活力足。我们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有能力化解和抵御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同时,历史已经表明,一个国家对中国加征关税并没有解决这个国家自身所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相反,它推高了这个国家从中国以及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价格。因为最终关税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来支付,它必然导致了消费者支付价格的上升,用户成本在提高,物价上涨导致了通货膨胀。
任寿根(经济学教授、西方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凯恩斯主义发轫于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这个重大经济事件。当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时,政府应当干预,甚至可以采取赤字政策,这是凯恩斯主义的“标签”和核心。当前,经济学各大流派就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果断干预这个问题已经达成共识。但就政府如何干预、稳定经济应选择哪个关键环节,尚未达成共识,而这又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要正确认识稳定经济的关键环节在哪里,需要反思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的来龙去脉,反思罗斯福新政。这其中有不少误解,从而扰乱了政府稳定经济主攻方向的确定。
在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以股市为代表的泡沫经济和以工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都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局面。自1923年至1929年,许多美国居民利用杠杆投资股市楼市,纽交所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由270亿美元上升至8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1925年美国新房建筑许可证发放量比1919年上升了208%,自1919年到1927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年均超过10%,1923年至1926年还出现了著名的佛罗里达州房地产大泡沫。在“柯立芝繁荣”期间,居民通过股市楼市投资以及正常就业,积累了财富,大量购买汽车、电视、冰箱等,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等。“繁荣”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柯立芝繁荣”之后,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经济危机。
关于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至今有两个误解或错误的认识,而纠正这两个误解或错误的认识,对于找到稳定经济的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第一个是对造成这次大萧条的关键原因没有搞清楚。一般观点认为造成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严重过剩。其实这只是表象,内在的原因是经济周期在后面作祟,即经济繁荣过后便是衰退和萧条,泡沫越大,衰退和萧条就越严重。造成当时美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垄断造成经济的无序竞争。又如,出口需求大幅萎缩,当时美国的商品出口到欧洲,两个因素导致欧洲对美国商品的需求大幅缩减,一个是美国与欧洲爆发贸易战,另一个为因战债问题美国关闭了对英法的金融市场,致使英法缺乏美国的金融支持,经济受到重大影响而减少了对美国的进口。但最为关键的原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大幅萎缩。而造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萎缩的关键原因为股市楼市崩盘。正是由于股市楼市崩盘,当时美国居民财富大幅缩水,无力消费和投资,进而造成生产严重过剩。所以,归根结蒂,造成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生产严重过剩的核心原因为股市楼市崩盘。
第二个是误以为大萧条结束是因为罗斯福听取并采用了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凯恩斯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着重研究大萧条问题,因为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陷入较长时间的萧条当中,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超过10%。有观点指出,罗斯福为了对付大萧条,听从了凯恩斯的建议,推行新政,实施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而事实是,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的时间为1933年,凯恩斯的传世之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才出版,其间罗斯福见了凯恩斯几次,罗斯福觉得凯恩斯更像个数学家,所以并没有过多在意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罗斯福推行新政主要还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且,据凯恩斯本人讲,《通论》中有不少内容是根据他的演讲稿整理而成,整个理论系统并不是很完整,逻辑性也需要提高。因此,凯恩斯理论对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被后世的经济学家夸大了。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主张真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是在“二战”结束之后。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导致大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进而认为,在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更好,政府应主要通过发行公债融资扩大采购和投资,政府投资主要的方向为兴办公共工程。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是对的,但他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为什么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所以他的政策主张只停留在通过扩大政府需求弥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上面。凯恩斯最大的疏忽在于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归结为三个心理规律上。实际上,当时导致美国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在股市楼市崩盘了,而居民的财富主要为股票和不动产,居民的财富因此遭到血洗,已经没有能力扩大消费和投资了。1929年美国居民的消费总量占GNP的比重超过70%,消费不足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和大萧条。1932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25%。罗斯福实施的“新政”确与凯恩斯的主张不谋而合,但历史学家指出,罗斯福新政有效缓解了经济危机,避免了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美国真正全面走出经济危机是“二战”之后的事。更何况,在罗斯福实施其新政之前,胡佛也采取了一系列对付大萧条的政策,其中包括扩大信贷(自1929年到1933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增长了6倍)、实施大规模失业救济、兴建公共工程、支持农产品(000061)价格、扶持不稳定的商业;等等。胡佛对付大萧条打出的“组合拳”,有不少与罗斯福新政内容是一样的。后人实际上误会了胡佛总统。胡佛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要政府工资的总统,他获得的第一桶金是在中国,他的妻子中文讲得很好。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以及之后发生的几年大萧条不能把责任都归咎于胡佛,其根本原因为在柯立芝繁荣期间美国泡沫经济的泡沫过大。柯立芝繁荣期间泡沫经济的泡沫早晚都会破,只不过正好发生在胡佛总统在任期间。这个“锅”本来是柯立芝背的,但柯立芝听从了哈佛大学教授瑞普利的建议,放弃了连任1929年至1933年总统的竞选。基于上述分析,对付大萧条或稳定经济,究竟将核心环节放在何处,需要再思考。
正是由于美国股市楼市崩盘导致居民财富巨额缩水,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大规模减少,进而引发大萧条,所以稳定经济的核心环节还是应放在股市和楼市方面,尤其是应放在股市方面。股市逐步繁荣了,有助于居民财富的增长和投资热情的高涨。居民财富增长了,就会消费,就会投资,就会购买住房,如此对实体经济和泡沫经济都是利好,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经济就会趋于稳定。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强的时期,都是美国股市强的时期。若美国股市崩盘,美国经济必定崩盘。如果时间回到1933年,罗斯福将大量投资于公共工程的钱,用于救股市、楼市,美国居民的收入由此恢复上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自然会被再次激活,那么,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思路或是一种更好、更快、更低成本摆脱大萧条的方法呢。美国曾在2020年上半年将稳定经济的主攻方向放在股市上,并采取了极端的稳定股市政策,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摆脱了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美国经济得以稳定增长。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