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有杠杆购买吗 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纳上日程 能源央企“尝鲜”推进
(原标题: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纳上日程 能源央企“尝鲜”推进)股票有杠杆购买吗
经济观察报联系相关监管部门、数家央企后获悉,虽然目前全国层面尚未开展统一的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工作,但包括石化、电力等在内的数家央企,已经开始率先推进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例如将该细项作为最新战略目标,对下属子企业进行业绩考核。
4月14日至16日,相关国家领导人在黑龙江调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等工作时表示,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
这不是顶层首次就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提出要求,2024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将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各大央企应势做出调整。
一名能源央企人士表示,以他所在央企为例,正在重点关注整体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等统计指标。
另一名电力行业央企人士提醒道,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模型。他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发现,现有的计算大多基于财务报告,企业业绩可能受到现有会计准则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风向
不止是电力央企,经济观察报联系数家企业后获悉,包括通讯、钢铁在内的相关央企,也在探索完善最新的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除了将国有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专门对下属子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考核,上述央企还对企业资源配置、资金配置等方面提出更细化的要求。
张齐是一家央企的财务负责人,他所在的团队,正在探索完善最新的国有经济增加值预算体系。
2024年底,他牵头组织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骨干,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开始正式研究如何将国有经济增加值纳入企业预算体系。
在内部讨论中,张齐所在的团队,首先明确了国有经济增加值的核心概念,即企业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他意识到,EVA预算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全公司各部门的配合。据此,他们组织了数次跨部门会议,向各部门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普及国有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和重要性,确保内部人员对这一新的预算管理工具达成共识。
明确了EVA预算的目标后,他所在的团队开始着手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
首先,他们对企业的资本成本进行了详细核算,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为了落地该项工作,张齐参考了行业平均资本成本水平,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试图使资本成本的计算更加准确。
接下来,他所在的团队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重新梳理。
他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以往的企业预算编制主要侧重于收入和成本的预测,而国有经济增加值预算更加关注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创造。所以,他所在的央企要求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不仅要考虑收入和成本,还要考虑所占用的资本成本。
接下来是正式执行。
张齐所在央企,建立起一项新的月度监控机制,要求每月都对各部门国有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跟踪分析。
通过上述方式,他才能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张齐说:“例如,我们发现某一部门的资本占用过高,但产生的收益却较低,于是我们赶紧与该部门沟通,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挑战
经过上述实践,张齐发现了新的问题。
他举例,国有经济增加值的相关计算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这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要求很高。
此外,EVA预算的考核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将EVA指标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他面临的困惑,同样存在于其他央企中。
上述电力行业央企人士发现,资本成本核算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央企在计算加权资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指企业全部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值)成本时面临特殊问题。该电力行业央企人士表示,央企存在大量非流通股份,其回报率与流通股份存在差异,但目前的国有经济增加值计算并未区分流通和非流通股份,因此无法百分百真实反映客观业绩。
在内部治理结构上,该电力行业央企人士认为,个别央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导致在实施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时,难以有效落实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从外部环境上看,亦存在不确定性。
该人士说:“宏观经济环境、政策调整、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变化,会对央企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国有经济增加值的核算和考核。”
一家钢铁央企人士观察到了现有考核体系的局限性。
该钢铁央企人士说:“目前的国企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观化、指标设计不聚焦、标准不均衡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持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他认为,现有的激励机制仍不够完善。比如国有经济增加值管理需要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作为支撑,但目前央企在这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可能导致管理层为短期增加值而忽略企业的长期发展。
除了上述问题,上述能源央企人士正在纠结“数据收集”的问题。
该能源央企人士从一线工作人员的角度分析,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需要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支持,但目前,部分央企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是不足的,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核算要求。而且,不同央企的数据质量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
逻辑
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不是一个新词,早在十多年前,国务院国资委就开始引入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一度对中央企业提升资本回报率发挥过重要的指挥棒作用。
如今重提,监管逻辑和操作路径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名曾亲历当年EVA考核测算的研究人士认为,虽然国资央企经过不断改革调整和布局优化,在经营效益和效率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片面追求“铺摊子”、求规模,忽视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益的情况仍然较多,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情况相比其他类型企业仍有不小的差距,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更大。
该研究人士表示,经济增加值是一种用于评估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是企业营运利润减除资本成本情况下的剩余价值,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核心理念是关注股东投资机会成本,要求企业实现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是一种较全面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考核国有资本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提升净资产收益率。
公开资料显示,国务院国资委于2009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就正式引入了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
在这之前,2004——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经先期调研总结,选择部分企业在2006年度直接实施进行经济增加值考核试点。江西省国资委2008年进行了经济增加值考核试点工作,开了地方国资系统对所监管企业正式开展增加值考核的先河。2007年,国资委鼓励中央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理念,选择部分企业进行模拟运行。
在上述实践过程中,一名地方基建国企人士对“多元化经营的复杂性”感受较深:“部分央企业务多元化,不同业务板块的经营特点和财务状况差异较大,增加了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难度。”
上述电力行业央企人士正在关注“企业间可比性”的问题。他认为,不同发展阶段、市场地位的央企,其国有经济增加值的可比性存在较大问题,难以进行统一的考核和评价。
下一步,他所在的电力企业,将重点规划战略导向与短期利益的平衡问题。
具体操作上,他举例,在战略投资的考核问题上,央企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时,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长周期的战略投资,这些投资在短期内可能难以体现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导致国有经济增加值下降。而且,管理层可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不排除忽视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因此,未来相关央企需要在考核体系中更好地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
和此前的数次探索相比,上述钢铁央企人士认为,这一次的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需要更关注非财务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的社会责任、品牌价值等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目前难以在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中充分体现。
(文中张齐为化名)